家乡丧事现状
目前家乡大办丧事表现为:大棺材、大坟墓、大排场,礼仪繁琐,时间超长,费用高昂。
大棺材
大棺材需要对应的抬棺队伍(金刚师)。
家乡大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家里只剩下部分老人小孩。大批量叫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办丧事,整体消耗巨大,很不现实! 就近找24人抬棺团队(金刚师)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拿出村(组)里的花名册,从30-70岁划线分组;再拿出近3年村(组)里的丧事筹办名单,看看里面的金刚师名单(包含一些主要从业人员);
然后想一下,再过5年,10年,20年…按目前这样办丧事,还能否顺利办下去?
恐怕很难!也许现在很多地方都到了艰难的地步!
浩大团队
除了抬棺者(金刚师)3桌24人,还要组织一整套的办丧事团队:
- 办丧事团队有:主丧/提调/执礼/知客/陪客/羽客/丹青/看地/挖井(矿)/鸣炮/鸣铳/管茶/管酒/灯油师/造钱/助杂/内勤,约30-40人。
- 厨师:从村里人找,约4-6人;或另外请专业团队。
- 乐队:一般4人,有些地方可能还有专门乐队(我们村现已取消)。
- 宾客:本村宾客 + 外地宾客,至少按10桌以上算吧(高不封顶)。
整个团队,自然导致大量人员奔波;针对较远的外出农民工,一年下来能承受几次奔波???
超长时间
办丧事团队中,有了专门的看地/挖井(矿)人员(选埋葬地点,选埋葬日期),自然也有专业的做法: 选一个“风水宝地”,选一个“黄道吉日”(择日)埋葬…… 这日子一选,10天半月还算时间短,1-2个月也经常!!!
劳动法 1-3天丧假;公司一般是规定 3-5天丧假:这假期怎么对付这丧事?
风和日丽都是好日子;如果遇到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包含抗疫)等情况,才是真正需要择日避开或妥善处理!
繁琐礼仪
这么多人也没闲着,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要引领主家做非常多的所谓礼仪!
- 疯狂祭奠之夜:
- 正式埋葬前一夜,做“吊祭仪式”;晚上那一餐叫正餐,比其他几天的伙食吃的好些;吃饱喝足了来折腾。
- 主家、亲友、工作人员 劳苦一夜,请问有几个知道那些跪跪拜拜打打唱唱中的意义?
- 总结了一批祭文:唱读中又有多少听懂了?完毕之后祭文烧掉不保存,难道纪念这一夜就不再纪念了?是否可用更简洁有意义的替代方案?
- 杀好多鸡、鸭等大批五性祭礼:死者生前又吃了多少只鸡(鸭)?是不是搞反了,生前吃更好些?
- 烟花鞭炮:
- 用50元鞭炮和用50万元鞭炮:有啥区别?如果不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后者多了些乌烟瘴气而已!
- 家乡的山青水秀,是我们的骄傲;爱护环境,少放点鞭炮,多留给后代一点为家乡骄傲的资本!
- 告祖/炒粮/送火等等仪式:待整理。
这些繁琐的过程和仪式能否简化;或者让已有的过程和仪式更有意义?
一系列的所谓礼仪,是否可逐步精简?或至少能作为可选项,然后再逐步规范?
高昂费用
大棺材,大坟墓,大排场 耗费巨大。
除了主家一场丧事办下来,耗费好几万(平均按4-8万);
不管是在家务农,还是外出打工,还是经商,以村(组)30-60岁的平均工资计算,一年能赚多少万?
大量人员的奔波同样耗费巨大。一场丧事,多少人辗转奔波?从务工地回家一次花费的车旅费、误工费、全勤奖有多少?
作为外地务工的个人,一年下来,为应付村里丧事奔波几回,也同样难以承受!
其它
- 现有办丧事方式:非常浪费土(林/耕)地;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抗击疫情不利。
- 大棺材、大规模办丧事:报道的国内相关惨痛事故,见链接:丧事相关事故。
- 大棺材规格与制作:规格(长182cm、宽122cm、高62cm);一般死者生前已准备好,这也是大办丧事中关键一环。
沉重负担
可以看出:家乡传统办丧事,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配套支持;
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专职或副业)人员,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以村组为单位,一年下来,因为丧事,消耗巨大!
以我们村为例,我们是贫困村;大办丧事,严重影响了我们脱贫的步伐。 长此下去,农村丧事也难以顺利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