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多情

2021年10月 / 马哥(Marlin)整理

口述者:刘姗
性别:女
年龄:28岁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
采访时间:2012年4月18日14:00
采访地点:北京西城区什刹海水牛石咖啡屋
整理者:田晓青

李奶奶在家人的爱中离去

李奶奶已经80岁了,10年前患了乳腺癌,当时接受了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其后病情比较平稳。到我们医院住院时,是病情复发,此时她的双肺都已有转移,有一侧还反复出现大量的胸腔积液。经过综合评估,显示她已经到了疾病晚期,各种治疗也都试过了,可以说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对于这种肿瘤复发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也不能再采用太积极的化疗,于是我们用比较缓和的内分泌方法进行治疗。内分泌药物虽然不良反应小,但治疗效果比较有限。

李奶奶的病情时好时坏,要不时地为她抽胸水。平时对这种须抽胸水的病人,我们会留置引流管,避免反复穿刺,因为穿刺还是很痛的。但李奶奶比较特殊,她的引流管在头一天引流后,第二天就引流不出来了,但从影像检查上看,胸腔是有积液的。于是,我们就得反复给她穿刺。

李奶奶是非常怕痛的。每次为她穿刺时,我就与她一起聊她的家人,她的女儿、女婿、外甥女……这样可以转移她的注意力,减轻她的恐惧心理。

李奶奶的家人对她非常好。她的老伴已经去世,只有一个独生女儿,我们都叫她张阿姨。张阿姨是非常孝顺的女儿。李奶奶这次住院时,张阿姨已经退休。于是,她24小时陪护在李奶奶身边,无微不至。张阿姨仔细观察她妈妈的病情变化,把李奶奶每一次测量的体温、血压,每天的饮食和大小便情况都仔细地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在早查房时总结给我们看。我们每变更一次治疗,张阿姨都把李奶奶的反应报告给我们,便于我们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张阿姨也是一位非常开明的人,当我们给她说明李奶奶的病情,告诉她李奶奶可能生命期不会太长、在这段时间会出现什么突发情况、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救治措施时,她都能与我们很好地沟通,并配合我们。比如,李奶奶因为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时常感到胸闷、憋气,夜里无法平躺入睡。一般临床上用的激素、平喘药,对李奶奶都没有什么效果。我们科于主任、吴主任等查房后商量决定,虽然李奶奶没有疼痛,但可以试用小剂量的吗啡以缓解其憋气症状,每天睡觉前服用一片。一般情况下,患者家属都比较排斥用吗啡,害怕病人成瘾、有依赖而不愿意使用。而张阿姨很信任我们,当我们向她解释了其中的原理后,张阿姨很愿意让母亲试试这个非常规治疗,她觉得一切能让母亲少受痛苦的方法都值得试一试。结果证明,李奶奶使用了这个方法后,晚上睡得好多了,张阿姨也十分高兴。

对我来说,如果不能把病人治好,能为病人减轻痛苦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张阿姨外,李奶奶的其他亲属,比如女婿、外甥女、外孙女等也非常好,他们也总是尽量来医院看望李奶奶,为她带来喜欢吃的零食、小点心等,换张阿姨回家休息。我们在给李奶奶做胸穿时,与李奶奶说起她喜欢的外甥女,李奶奶总是夸奖说外甥女对她非常好,给她买很贵的海参。李奶奶身在医院,身边却不乏家庭的温暖。

对于各种治疗,张阿姨总是非常配合。当我们与她沟通李奶奶的病情,告诉她李奶奶生命时间已不多的时候,她也会当我们的面哭,但哭过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去照顾李奶奶。她也很少提治疗要求什么的。每次做过检查后,李奶奶的病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会给张阿姨解释,她总是能理解我们,信任我们。

这种信任我觉得是自觉自愿的。如果她是被迫信任你,在跟你交流时,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在我们医院,我们也曾经给李奶奶用过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这是自费治疗,药物价格昂贵,但张阿姨也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后来因为效果不好,没继续使用。由于李奶奶反复有胸水,我们建议她们到外院去接受“胸水热疗”,他们去治疗了,效果还不错。后来李奶奶病情加重,他们又回到我们医院。在李奶奶临终的时候,张阿姨也没有提出特别的要求,只希望李奶奶不要有痛苦,让她感受着家人爱的呵护,平静、安详地走完人生最艰难的行程。

我认为他们是真正从心里信任我们。李奶奶去世后,张阿姨还写了感谢信。信中说,非常感谢我们为她母亲所做的一切。虽然她母亲去世了,但医生已经尽力了。医生为她母亲的病想了各种办法,有的有效,有的无效,但都在尽力地试。由于医生的治疗,延长了母亲的生命,使她在这段时间里有机会尽力照顾母亲,把过去因为忙于自己的家庭、工作而忽视照顾母亲的遗憾弥补上了,这是她最欣慰的。她还时常给我们打电话,约我们出去吃饭,要感谢我们。

口述者感悟

我想,李奶奶是幸福的,她有这么疼她的女儿,有这么爱她的家人,在她的身体遭受痛苦的时候,爱的阳光包围着她,驱散了病痛的阴冷。张阿姨也是幸福的,结婚后的她想必都没有什么时间时常陪在母亲身边,而这近半年的时间里,她和母亲朝夕相处,像儿时母亲照顾她一样照顾母亲,以前不小心忽视母亲的遗憾也在这时得以填补。其他的家人们也是幸福的,他们因为李奶奶的疾病再一次凝聚在一起、感受家庭的意义,哪怕是一通问候的电话,都在传递着温暖的力量。看着他们的我们,也感悟到许多,家人和爱,不就是人生的幸福之源吗?

在临床上,面对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病人,医生会对他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也会考虑到病人家庭的状况。因为我们不仅掌握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我们同时也解决现代医学的局限。因此我们不能只考虑如何延长病人的生命,我们也须考虑病人家属的感受。通过对病人病情转归的详细分析和解说,让病人家属能够理智做出一个既不让病人忍受过多痛苦,又能让家属于情于理都接受的治疗方案。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不仅要在技术上治疗病人,还须从心理上、情感上给予他们支持。

我们科接收的急诊病人较多,我的体会是要尽量给病人家属多交代病情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这样家属会有一个心理准备。万一发生突发情况,家属能够接受,也能理解,有个心理准备,可能就不会出现过激行为。

整理者手记

采访刘姗之前,我想她一定是个年资较长的医师,谁知见面却发现她是个年轻大夫。我说,“我想听故事,听临床上你们遇到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那些病人及他们的家属与医生之间发生的让你难忘、对人生有思考的故事,有吗?”刘大夫脱口就说,“有啊,有很多。”于是娓娓道来。

北京协和医学音像出版社社长袁钟在接受本人采访时曾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哪种文化、哪种信仰的人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是好的、是值得赞赏和颂扬的。就如同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某种文化的好坏一样。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我们应该学会尊重。”

是的,人只有学会尊重死亡,才可能尊重生命,只有正视死亡,才可能正视、珍惜生命。

第四篇

坦然面对
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
《我与地坛》
不管死亡何时到来我都不会怨天尤人……毫不在意的死亡就是最好的死亡。
——[法]蒙田

《蒙田随笔》

生命是一种偶然的机遇,而死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向死而生”,选择坦然、从容面对死亡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这里的故事希望给这世上所有流着同样悲苦泪水的人以信心、鼓励。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去向彼岸,则是生命中最宁静、庄严、璀璨的时刻,发散能量的灵性在昭示:热爱生命,热爱亲人,勇敢面对死亡,临终前保留自己的尊严。那是为生者在未来的岁月里勾勒出的一幅美丽的生命愿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