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多情

2021年10月 / 马哥(Marlin)整理

老者的慰藉

其实这个科室的故事是非常多的,因为这儿的病人周转算比较慢的。在外科患者做了手术几天就好,而这儿患者住院的时间就相对长一些,这样他们家里面的事可能也会传到我们耳朵里。他们倒不会直接跟医生说,但是经常会跟护工说,我们也会听说一些。平常家属来找我们的时候,偶尔也会谈一些。

我记得还分管过一个病人,是个老头,大概70多岁,好像是肺癌,因为肿瘤热在这住了很长时间。他是一用激素就能好,一停激素体温就上升,所以在我们这住了小半年。当时他老伴请了一个护工,是个女的,四川人,40多岁。因为他老伴岁数也很大,也都70岁了,所以不经常来,平时都是护工长期照顾他。后来两个人产生感情了,这个是比较罕见的。不过那个护工照顾得确实特别仔细,因为长期住院的病人,总要给他翻身、擦身,照顾不好的话就会生褥疮、感染,挺麻烦的,尤其像这种高热的病人。这个病人确实被照顾得很好,就是最后去世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感染。

这儿的护工确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都是每天24小时在这里照顾病人,也不回家,跟家人、孩子都比较疏远,其实她们身上的故事也挺多的。我有时会看见这个护工趴在那个病人的床边,看着他,两个人说说话,看着是很温馨的画面。老头长得挺帅的,浓眉大眼的。

老太太知道两人的情况后,就把这个护工辞退了。老太太跟我说,哎呀,这个事太丢人了。

口述者感悟

我觉得人之将死,那个护工对于老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天天陪着他,照顾他。得知不能再照顾老头后,护工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其实最后她行使了一个妻子的职责,陪伴和照顾可能是老年人最需要的。在这个病人最后的岁月里,她的角色虽然说是为传统所不容吧,但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对于病人来说,这可能是个福音,但是对于妻子来讲,可能是个噩梦。

整理者手记

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杜医生自己觉得有点“八卦”,不过可以感觉到这是个轻松的讲述。老人与护工的感情,确实是病人最后日子里的心理慰藉,在我看来,这个患者是幸运的,在最后的日子里,有这样一个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用心照顾他的人。但对护工自身来说,虽然可能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感情,但整个经历应该是痛苦的,我在想日后她还会不会这么用心的照顾一个患者。对于患者的老伴和大多数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以传统的观念,这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但可能现代的人更能理解和接受吧。

杜医生讲述的故事一小、一老,在死亡面前,一个是亲情带来的痛苦,一个是爱情带来的安慰,医生就是在这种生死带来的纯粹情感中,体味人生的吧。

第三篇

医患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特鲁多医生墓志铭
医术包括三方面:疾病、病人和医生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

“救死扶伤”使医生这个群体承担着常人不能承受的压力。本篇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与“死亡”如此靠近的人,其实更是普通人。虽然经历了太多的生死,但面对饱受病痛、濒死折磨的患者而束手无策时,他们会怎样的苦恼与煎熬、纠结与困惑、无奈与自责。作为生命最后的陪伴者,他们惟能做的就是心怀悲悯与患者“同在”。医学不是万能的,无论古今。人类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且永无止境。医和患的相辅相成,理解、配合,才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关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