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多情

2021年10月 / 马哥(Marlin)整理

口述者:李宁
性别:女
年龄:33岁
工作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
采访时间:2012年10月17日下午
采访地点:综合科医生休息室
整理者:赵洁慧

爸爸在天上也希望我这么做

这是一位50岁的男性下咽癌患者,与其他陪伴者众多的患者不同,住院时他只有妻子陪在身边。我欲避患者与他的妻子谈谈病情,他却淡然地阻止我:“我只有一个女儿,还在国外念书没有回来,老婆也拿不定治疗上的主意,有什么事大夫您还是直接和我说吧。”

他的病情已至末期,失去了手术机会,住院后进行的放、化疗效果也不佳,很快他就因为肿瘤压迫而不能进食了。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我们给他做了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使他能通过造瘘管进食打碎的食物。

引人注意的是入院后所有的治疗都由他自己签字同意,这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很少见,一般都是一群家属聚在一起讨论,决不让患者知情的。他妻子向我们解释:“女儿在国外读书,正是毕业答辩的时候,他爸觉得病情还能拖拖,就没告诉她,省得她考试分心。”

一天下午,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增大的肿瘤压迫了气管使他出现了呼吸窘迫,我一边急请头颈外科会诊气管切开,一边向他妻子告知病情。这个彷徨的女子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在走廊里给远在国外的女儿打电话:“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你爸气都喘不上来,要做气管切开了。”

好在经过及时的气管切开,患者的病情又恢复了稳定,可是,忙前忙后的仍然只有他的妻子。病房里的其他患者对他老是不出现的女儿都颇有微词,“女儿再优秀有什么用,爸爸生病时也不能陪在身边。以后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小孩出国。”儿女不能陪在身边,大概是空巢父母最大的苦恼吧。

两周后,患者坚决要求出院,我反复提醒他病情的严重性,虽然肿瘤并未广泛转移,肿瘤对气管和食管的压迫也通过气管切开和造瘘手术暂时得到解决,但他的病情仍不稳定。病灶破溃导致的大出血随时可能致命,气管切开后的护理在家也很难进行。但是患者出院的要求非常坚决,他的妻子偷偷告诉我们,“女儿要回来了,他就不能安心待在医院了,想回去给女儿做饭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患者妻子定期来门诊挂号,代配气管切开护理需要的生理盐水和雾化用药等,从她的口中我也得知了她家的近况。有时候是好消息,“女儿终于毕业回国了,还拿了那边的优秀毕业生奖”,“她爸在家精神也挺好,成天忙着给女儿做饭”,“女儿在北京找到工作啦,是大学老师,我和她爸也算放心了。”有时候也愁眉不展,“孩子也不知道陪陪她爸,成天在外面不着家,她爸每天做好了饭等她,她却老和朋友吃饭不回来。”

再见他们一家,是四个多月后的某个下午,我正在急诊值班,救护车送来了大口呕血的患者。心电监护显示患者的心率正在逐步下降,血压也测不出了。我一边做着心肺复苏,一边安排人去血库急诊约血。他的妻子无力地坐在一旁,喃喃地重复,“怎么会这样呢,做午饭的时候还好好的啊。”在连接上呼吸机后,患者的神智仍然没有恢复。这时,他的女儿从学校赶来,冲进病房后忍不住趴在患者身上崩溃大哭,“爸爸我不应该去国外读书的,也许我在的话你的病就会早点发现了,你快起来啊爸爸,你还要为我做饭呢,我以后再也不在外面吃饭了,天天在家陪你,我和妈妈不能没有你。”

两天后,患者还是在昏迷中去世了,他的女儿搀扶着母亲蹒跚地离开了抢救室。“逝者已矣,日子却还要过下去,好好安慰妈妈并且珍惜与她相聚的时光,是我现在最该做的事情,爸爸在天上也希望我这么做吧。”恢复平静的女儿如是说。

口述者感悟

这是我执业生涯中很难忘的一个病人,也许因为患者的女儿与我同龄,我的感触特别深。我们都认为将来有很多时间可以陪伴父母,但是她的遭遇却让我有了新的感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为人子女最大的悲伤,珍惜还能够陪伴父母的时光,也许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

整理者手记

李医师是个开朗爽快的年轻人,但是说起这段故事情绪却显得有些低落。患者女儿、李医师和我都是同龄人,我很能体会她们的感觉。时代在进步,但是“家”的观念在有些人心目中也随之变得淡薄,我已经记不起有多久没和父母一起吃饭聊天了,也许从现在开始做还不迟。

返回